芝麻叶子

攀登者——这是什么喜马拉雅山式的雪域爱情片啊

 

        一天看了两场点映,《攀登者》和《中国机长》。

        巧的是,两部电影都是国庆献礼片,都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都是香港导演完成。观看前对于攀登者的内容更加期待些,毕竟真实史事波澜壮阔,不光是事件本身还是事件所处的时代和影响力,都应该是超出3U8633航班机组事件的。

       可攀登者的观感实在让我失望。明明是那么广博的题材,明明有一堆优秀的演员,然而电影不论是立意还是人物表达,都显得那么的……鸡肋!!

       憋了一肚子气又说不出来在气什么的我,忿忿然赶去看下一场点映。严格来说中国机长的拍摄表达并没有多么神奇,也没有多么的煽情,但是就是这么明堂正道的展示了一项飞机失事前后机组人员和机构部门的合作反应。就让人觉得那么的恰当和优秀。可能中国机长也没有多么的好,但是鉴于我刚刚看了一场硬塞硬煽的假把式。就感觉中国机长格外的好看。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啊,严重剧透,剧透警告!!!



        攀登者的问题很多,只说我感受最强烈的几点。第一,脱离时代背景;第二,缺乏逻辑的不专业性;第三,尴尬的感情线和别扭的女性形象。

登山队成员。包括突击队,后勤队,医疗,勘测,气象等人员


         首先,中国攀登珠穆朗玛峰本身,除了是一项攀登运动,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政治意义的政治事件。这个事件涉及到外交,领土,主权,国际话语权等等复杂的政治博弈,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争取国际地位的必然之举。没有政治,则没有这一次攀登。如果没有这些饱含政治意味的前缀,当时一穷二白全力建设甚至还在文化运动的中国,何必拨出宝贵的经费,组建专业的团队,费时费力组建队伍,甚至不惜为这几百人做几年的脱产训练。在当时全国人民粮油供应都要限量的情况下,若非为了更远大的目标,何必做到如此投入。

        其次,登山队从组建到完成攀登任务,前后几年时间,不间断的高原环境训练,各个专业团队配合,参与单位涉及不同区域,参与人员成千上万。有多少素材可以提取,又有多少故事可以创作,只需要截取少许前因后果和背景描述,就是一篇气势宏大的开场,这样宽阔的题材本以为会呈现给观众饱满充盈的情节,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有碎片式的因果描述,碎片式的训练环境,还有完整却尴尬到出戏的感情描写。是编导拍不出精彩的情节所以只能用感情戏来打发时长打发观众了吗?

        第三,整个攀登过程,专业性质的表达太弱。我们知道这是一群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也知道当时在有限的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虽然逞强但也有合理解释的举动。然而电影呈现出的专业姿态非常的不严谨。罔顾队员生理健康和高原环境的体能加练,罔顾队员精神健康的针对性责备,罔顾科学精神的武断指挥,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的指挥风格转变……这一切的解释全是因为指挥员曲松林出于个人主观意愿的展开。


        明明后勤队,医疗队,测绘队,医疗组,气象组都分别参与了攀登任务,然而我们在零碎片段中只能看到突击队员在训练攀登科目。实操的时候又突兀的增加了其他团队,难道这些组员都是丝毫没有经过训练临时加入的吗,显然不是啊,作为真实历史上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女队员,在电影情节中只能看到她发花痴,拖后腿,傻白甜。


        故事发生在60-70年代,然而那个燃情岁月,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标志时代的道具,明明当时的藏区挂遍毛主席头像,藏民对他敬若神明。可电影里却让两个专业的登山队员,很可能还是党员,跪在寺庙向大喇嘛祈福,结果大喇嘛还云山雾罩的说了一通山神是不可冒犯的,偶尔发发慈悲让人登顶,不代表次次都能让人登顶。这是香港导演的个人风格吗,做事之前先求神问卜一下,然后以莫测的卦象说明前途的艰险?编导设计这种情节的时候能能不能做做功课问问当时藏区的宗教现实。

        导演在影片中,刨除了所有的政治因素,试图单纯的讲述一个,纯粹的登山事件。然后又出于制片方的要求,生硬的让演员在台词中喊几句口号,我们要把国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我们要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国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然而口号加入的既没有呈现时代感,也没有反映出多强的信念感,充满了干巴巴的夹生味。


        除了仿佛应景的插国旗,全片最具有政治含义的登山情节设计,大概就是测绘组的同志拿着戗标说要重新勘测珠峰高度,因为国际上一直采用外国的命名和测高,我们要定义珠穆朗玛峰中国的名字和中国人勘测的高度!这是难得的展现出激情感和时代的理想浪漫感的地方。然而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如果不是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我还以为这是一项临时任务呢。因为这个情节是登山队临出发时,在胡歌“这么重还要带上去啊”的提问下,由测绘组陈龙同志回答的。合着你们训练到动员这么长的时间,同吃同住同训练的,临到出发的时候,对自己和同事的登山任务居然丝毫不了解吗。


        其他的香港导演如何不清楚,总之本片的导演仿佛是千方百计的回避任何政治细节,就我贫瘠的国企制度了解,每天下午,工厂的大喇叭会放广播体操的音乐,并要求所有人做体育锻炼。因为那是一个强调“增加人民体质”的时代。既然片中安排了方五洲在解散期间也不忘坚持锻炼的情节,为什么不能配点应景锻炼的音乐。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厂区,训练营,连红色的横幅都少见,就别说那些本应该理直气壮出现的旗帜和标语。吴京徒手攀登废厂区的时候,好像只看到孤单一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小标语字体在烟囱上一晃而过。

        唯一在预告片里能表现当时社会情况的提问——”为什么去登山,大家饭还吃不饱呢“,因为引起了网民的讨论,被导演如临大敌的修改成”我在外文资料上看到国际都不认可中国的登山啊,我们真的登顶成功了吗?“ 导演啊,那是个什么年代哟,你让厂区子弟校的学生做这种涉及国际认可态度的提问,真的合乎实际吗。倒是原来关于吃饭问题的提问才是最正常的吧,这个惯性问题直到00年后还有不少人提起呢。至于许多人想看到的,吴京带着毛主席头像登顶的镜头,放弃吧,这片子连红旗的镜头都少得很。估计若非投资方要求,导演怕是连国旗镜头都会回避了吧。

 

        导演几乎将攀登者写成了一个纯粹的登山爱好者们,为了攀登的梦想去力攀高峰的故事。队员们经常发自内心的谈论着前辈登山者的豪言壮语(这些前辈大都是外国人)。男主在他的青葱岁月里,憋着劲要在完成心中的攀登理想后,像马洛里一样和心爱的姑娘表白。登山队解散后,他取消了告白计划,苦闷地对姑娘说,攀登珠峰,可能是别人的地狱,然而那是我的天堂!

        胡歌为了心中热爱的攀登志愿和父亲的遗憾,哪怕被雪山夺去一只腿也不忘攀登,他眼中时常闪现着殉道者的光芒,说,如果能像马洛里一样,死在攀登的路上,那我也不枉此生了。黑牡丹说,珠峰,雪山,草原都是我们的母亲,她们会包容我们的一切。徐缨一边咳着血一边说,方五洲,去吧,去完成你的梦想!

        他们在谈论攀登话题的时候,那种对于理想的真诚向往,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闪耀着无限的光芒。你能感受得到他们是为了纯粹的梦想去攀登,你能强烈得体会到他们真切的热爱着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相比之下,那些“我们要把五星红旗插上珠峰”“我们要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国人登顶成功”,简直就是为了凑台词和业绩生硬植入的广告词了,让你明白哦这个电影的金主爸爸是要求口播广告词的。


       可能在导演心中,登山的政治意义就好比电影中,那台登山队携带的摄影器材吧,十五年前第一次登顶,为了队员的安全放弃了摄影器材,曲松林为此遗憾多年。十五年后,年轻的队员为了保护摄影机,牺牲了生命依然没有成功登顶,换来了曲松林的老泪纵横。“我错了,我明白了责任”,总指挥啊总指挥,合着你十五年坚守训练营,又耗费数年光阴前前后后训练这帮队员,一线指挥攀登进程,居然一点责任感都没有的吗,还要死个人才能激发你的责任感?!


        最后,在中央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后取消年度攀登任务后,在总指挥后悔莫及再不敢随意发号施令后,女主角饱含着对男主角的爱情,不放弃气象测量的坚持下,发现了另一个攀登的气象窗口期,男主角在女主角的鼓励下,指引下,鲜血下,男主角擦干了眼角的泪水,成功的登顶!满天飞雪为你们佐证,你们的爱情感天动地。

        然后我们的登山队也仿佛顺便一样完成了登顶任务,在珠峰飘起了五星红旗,测绘了新的珠峰高度,刷新了历史认知。

        啊我已经被你们喜马拉雅式的爱情故事迷惑到都快忘记还有这个需要了呢。


        中国登山队,在风雪漫天的第二台阶打下了一架攀登梯,几十年间为无数后来者指引了前进的道路,这一情节在电影中毫无展现。只在片尾的两分钟黑白记录影像中,以文字字幕的形式展现了这架中国梯。我实在是不明白,导演既然用了无数特效和大批量的优秀演员,奔赴雪山,在艰苦的环境下以高原实景来反复拍摄几次登顶过程,为什么却吝惜在正片中展示中国队搭起了攀登梯的情节。反而拍出了专业队伍在不听号令的状态下四散奔逃的无纪律事件,和黑牡丹与井柏然小情侣冤家般的跌落冰缝乌龙式的人工呼吸这种尴尬情节。

 



        最后,我实在是忍不住想吐槽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众所周知,那个年代能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的劳动妇女,不说是铁娘子一般的强悍,也是拥有坚韧不拔的强大内心吧。她们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绝对不输于男性。李仁港导演本身对于男性队员的专业形象就塑造得很不佳了,女性形象尤其的难堪,因为她们还要承担在恋爱中发痴和拖后腿的感情线任务。于是我在电影中看到了极为别扭的一组女性形象。别扭是因为,这批女性是有着专业任务的,甚至大部分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她们实实在在的是为登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所以在完成攀登任务这个功能上面必须要体现。第二,导演又要强行让这批女性承担娇羞的恋爱脑,甚至还需要她们用拖后腿的形式来推动情节前进。于是她们在某一个时刻就会突然而然的从工作脑转为恋爱脑,然后呈现出都市小言剧中的傻白甜表现。偏偏导演的糅合又极其生硬,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工作也不像工作,恋爱也不像恋爱,能量也不太展现,花瓶也完全不像的四不像的女性形象。

 

  比如登山队的黑牡丹,潇洒的藏族姑娘。原型是珠峰登顶的女队员潘多,登顶时已经年近四十,s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看这饱满朴实的脸庞,看这坚定大方的眼神,看这健康强韧的气场。



         黑牡丹这位姑娘在电影中为爱犯傻的情节包括但不限于,在给新同事介绍情况的时候,看到井柏然就一脸娇羞的扭身窃笑,把新同事扔一边不管了。在井柏然做训练科目的时候给他偷偷放水,然后让领导对井柏然反复加练。潜入井柏然房间翻他的摄影器材,为接近心上人说要学摄影,被直男回应后娇嗔库巴。在雪山上因为情急向井柏然飞扑导致俩人跌下冰裂缝,在冰裂缝下因为紧张强行给井柏然做人工呼吸,在井柏然牺牲后披头散发的嚎啕大哭…………
         这都是神马啊,这特么都是什么港片花瓶女主的情节啊?!!!!!


       但是这姑娘的原型又确确实实是个女英雄啊,于是我们又间接的在电影中零星的发现她的专业性,比如她与后勤分队,比突击队还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山口,为队员们搭起了帐篷,准备了饮食,做足了各种措施。比如最后成功登顶的人员中,也有这位姑娘的身影,全队四百多人,最后只有九个人成功登顶,她居于其中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绩了,然而观众在情节的渲染下,看到这一幕的感觉就是……啊爱情啊,这姑娘是接替了井柏然的位置才上的珠峰啊,她的摄影技术也都是井柏然教的啊。

        去你的接替啊,爱情啊。咱并不是反对队员发展感情配成对啊,问题你能不能不把女队员的成绩归结为爱情的力量啊,明明人家也是很优秀的专业人员行吗。结果你给她安排的情节好像就是频频为爱犯蠢惹事,然后爱人牺牲了就奋起的登顶了,这像话吗。


       还有章子怡,唉我说出来都心疼,这是何等扭曲的剧本和人物设计啊。章子怡饰演的气象专家徐缨,60年代大学生,留学苏联,多次在国际上各类恶劣气象环境下工作,归国后参与珠峰攀登任务,为珠峰登顶的成功做出莫大贡献。然而电影的形象大部分是一个恋爱道具,是男主攀登理想道路上的助力者和支持者,还要在男主成功完成任务前怀揣着最后一腔爱意一边咳血一边在电话中互诉衷肠,然后颓然陨落,男主的虎目留下了英雄的眼泪,然后擦干泪水继续登顶。


        片中有几处极为生硬的感情戏,男主碍于各种因素迟迟不肯表白,女主就忐忑的等着他表白,在无人处大吼你为什么不说啊你个懦夫。留学时鸿雁传信,一腔哀怨在信纸上写道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高山。十几年后功成名就归国,一眼万年柔肠百结,说我在XX考察的时候生了重病,昏迷中喊着你的名字,下一秒突然神色一变拿出了工作态度说方队长希望我们合作愉快,转场之生硬,情绪变幻之莫测,这么拧巴的剧情连章子怡也hold不住啊。

        气象组明明是随队攀登的,完全没有她们训练的情节,只看到章子怡带领一群姑娘神情惊惶的踩着梯子过冰缝,然后在大雪中迷路,在姑娘们柔弱的哭泣声中迎来了神兵天降的救星男主。

        她预测到了大风口的风力变化,但是指挥没有听取她的建议。她预测到了新的窗口期,只有男主坚信她的科学。最后她拖着病体,一步一顿的,咳嗽着,吐血着,气若游丝的对着话筒说,你们必须听从我的号令,我让你们前进你们才能前进,明明身边一堆健康且专业的气象人员,自己气都喘不匀了也不让别人拿话筒说话,非要咳着血,喘着气,让组员扶着她一步一步慢慢的走着,几秒一个字的说话。然后用尽最后的力气,跟男主表达了发自灵魂的爱意,高呼,去吧,你去实现你的理想吧,快……快去…………去吧…………然后颓然倒地,徒留一干人等呼唤着她的名字。

这情节换个场景可以演林黛玉之殇了。

 


        本片还算靠谱的女性形象,是何琳饰演的赵医生,大概是没有涉及到感情线,何琳的戏份是围绕着专业范畴来完成的,除了两个人在病情研讨的时候那种似乎陷入爱情的迷蒙素材中,大体来说还是比较没有那层拧巴的角色状态的。然而导演似乎总把何琳的戏份跟胡歌联系起来,还时不时的打点暧昧的擦边球。以至于我一直非常惴惴的担心突然来个什么为了爱情的恋爱脑情节。看得我也是心累。

       PS,据说原本也是有感情线的,而且胡歌是为了把睡袋让给医生才默默一个人挨冻,最后导致了冻伤截肢。不过也许考虑到原型人物在70岁时还能义肢度登顶珠峰的强悍,着重讲究了严谨。

 


         不过导演还是借着何琳和胡歌,完成了一波理想的宣告,啊我的理想是攀登,这就是我的命中注定。我的父亲有马凡综合症,这个病会遗传,他是在我出生后才知道自己有这个病的,他一直很懊悔,但是我被遗传,痛苦。我攀登珠峰,也是为了告慰我的父亲。啊那坚定的理想主义情怀啊,把女医生感动得一塌糊涂,于是虽然有遗传隐患,还是批准了胡歌的队员名额。在攀登的时候,胡歌又一直跟着何琳保护她,在确诊为冻伤要截肢后,何琳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其实这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了,如果这部戏里所有的感情戏都是这么含而不露或者不耽误事的,我觉得我还是可以的。可惜导演的想法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似乎只有浓烈的爱情,和生离死别的遗憾才能配得上这圣洁的雪域高原啊…………

 

        哦对了,其实女主的结尾应该是开放性的吧,因为章子怡最后的镜头只是咳血倒地嘛,如果想成就合家欢情节也能配个昏迷后醒转的继续,毕竟女主的病情只是在严寒和高海拔环境下引发的肺病,急救手段都是现成的,吸氧,喝热水,转移到低海拔地区挂营养液。而且女主曾经有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完成气象工作的成绩,未必会就此壮烈。然而这个电影似乎也不是爱情范畴,所以导演在徐缨倒地,完成了爱情的塑造后,开始目标清晰的做专业性输出了。

        是的电影离结束也就剩不到十分钟了,两分钟转进珠峰升国旗,两分钟出字幕表示中国完成了伟大的任务,一分钟剪辑进各地欢呼鼓舞的喜悦。然后突然时间推进到2018年,成龙一脸沧桑的对身后的队员说,当年我和我的队友们就是从这里攀登的,可惜我没能成功登顶,还留下了一只腿在这里,现在我要以残疾人的身体完成登顶,实现我的理想。是的成龙饰演的就是胡歌那个角色的老年态,这一场情节又花了两分钟。说真的这个人物的原型故事也不止电影表现的那么少,但是导演就仿佛宁肯加入许多感情戏来注水,也不肯好好的讲述这些英雄的故事呢。


        结尾终于放出了一些图片和视像资料,感觉全片的精华在此提升,然而很快,电影就完结了,电影院亮起了明亮的大灯,屏幕上大大的字体:编剧/导演:李仁港
       我很想问啊,李导演,你觉得这个作品,对得起这个题材吗,对得起这一批优秀的演员吗,对得起这座雪山吗?!!!

评论(34)

热度(74)